社会心理学内容杂乱,方法多元,有研究有实践,如何将这些纷乱的内容中梳理出一个连贯的学科概念框架,进而推动学科的进步?杜瓦斯在《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水平》这部名着中,以解释水平为核心,成功重构了社会心理学统一的学科概念框架。利用这一框架,便可以统领整体的社会心理学内容了。
杜瓦斯细致而合理地概括了社会心理学解释的4种理想型或4种解释水平,而每种解释水平分别对应不同的社会心理过程,生发相对应的研究主题。
第一,水平1——个体内水平(the intra-personal or intra-individual level)。
它是最为微观也最为心理学化的解释水平。个体内分析水平,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组织其社会认知、社会情感和社会经验的机制,并不直接处理个体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。
以个体内解释水平为核心的个体内过程,可含括基本研究主题:具身性(embodiment)、自我、社会知觉和归因、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、社会情感、社会态度等。
在这一解释水平上,社会心理学者已经构造一些典范的理论模型,如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,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双过程模型如精致化可能性模型(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, ELM.)与启发式加工—系统加工模型(Heuristic—Systematic Model, HSM.),和希金斯的知识启动和激活模型。
第二,水平2——人际和情景水平(the inter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level)。
它主要关注在给定的情景中所发生的人际过程,而并不考虑在这特定的情景之外个体所占据的不同的社会位置(social positions)。
以人际水平为核心的人际过程,可含括基本研究主题:亲社会行为、攻击行为、亲和和亲密关系、竞争与合作等。其典范理论模型是费斯廷格的社会比较论。
第三,水平3——社会位置水平(the social positional level)或群体内水平。
它关注社会行动者在社会位置中的跨情景差异(inter-situational differences),如社会互动中的参与者特定的群体资格或类别资格(different group or categorical membership)。
以群体水平为核心的群体过程,可含括基本研究主题:大众心理、群体形成、多数人的影响和少数人的影响、权威服从、群体绩效、领导—部属关系等。
其典范理论模型是莫斯科维奇有关少数人影响的皈依模型(conversion theory)、多数人和少数人影响的双过程模型和社会表征论。
第四,水平4——意识形态水平(the ideological level)或群际水平。
它是最为宏观也最为社会学化的解释水平。它在实验或其它研究情景中,关注或考虑研究参与者所携带的信念、表征、评价和规范系统。
以群际水平为核心的群际过程,可含括基本研究主题:群际认知如刻板印象、群际情感如偏见、群际行为如歧视及其应对和污名(stigma)。
在过去的30年中,群际水平的研究有突破性的进展。主宰性的理论范式由泰弗尔的社会认同论所启动,并深化到文化认同的文化动态建构论(Dynamic Constructivism)和偏差地图模型(Bias Map)中。
杜瓦斯尤其强调的是,社会实在在任何时空场景下都是整体呈现的,而不依从于解释水平。社会心理学的4种解释或分析水平只是逻辑工具,绝不是社会实在的4种不同水平;而每种分析水平,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,它们都只是对于整体的社会实在某种面向的研究;对于整体的社会实在的整体把握和解释,有赖于4种不同的分析水平在同一水平或不同水平上的联合(articulation)。
文字主要引自:方文—"文化自觉"的阶梯——《当代世界学术名着:社会心理学系列》总序
作者:迟毓凯 |